美文 美图欣赏

当前位置: 美文列表 > 文章正文

Love wins 重新认识同性恋

2016-05-13 15:15:37

u=2043784442,2840223597&fm=21&gp=0.jpg


2015年6月26日,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,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。


此刻,距离蔡康永在节目现场讲述出柜心路,不过数日。潸然泪下的情景历历,一转眼,同性婚姻已在大洋彼岸取得巨大进展。


可实际上,爱情的胜利只是表象,同性婚姻合法化,更重要的意义,是树立了自由与平等的界碑。从来没有一种自由是唾手可得的,自由本身,就是人类通过不断努力与牺牲换取的道路。

 

然而回归至最基础的层面,我们真的了解同性恋么?



一、什么是“同性恋”?


同性恋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。这个词描述的是指的是一个人性爱、心理、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,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。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、性欲或者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。


二、有多少人属于“同性恋”?


1948年,金赛等的调查发现,美国4%的男性和2-3%的女性终生都是同性恋者。 


据刘达临1992年对中国大陆2.3万例性文明调查,大学生和城镇已婚夫妇中承认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2.54%,照此推算,中国同性恋人口有3000万左右;李银河在《同性恋亚文化》中则估计有3600-4800万。


在这里补充一下赛金性欲谱,赛金性欲谱将性欲分成7种型。分别是:


0型:绝对异性恋

1型:异性恋为主,偶有同性恋行为

2型:异性恋为主,常有同性恋行为

3型:异性恋和同性恋行为均等

4型:同性恋为主,常有异性恋行为

5型:同性恋为主,偶有异性恋行为

6型:绝对同性恋


其中,1、2为“境遇性同性恋”,3、4为“双性恋”,5、6为“专一型同性恋”。


社会学界多中心调查提示,我国男同/双性爱者约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%-4%,同/双性爱者总人口估测约3600-4800万人。连同其直系亲属,同性爱问题约与1.24亿-1.65亿人口直接相关。


三、 “同性恋”的成因


应该说至今原因不明。主要有以下几类学说:


1、遗传的学说。

2、后天学说:心理发展、性别角色认同等。

3、遗传、后天发育、社会文化综合作用。心理学家Thompson认为,同性恋对异性存在恐惧心理,害怕承担成人的责任。同性恋是企图从现实中逃脱的一种表现。


也有专家认为,他们对同性的“爱”有以下几种情况:


1、从同性那里寻找父亲般的慈爱,究其幼年是缺乏父爱的;特别是“恋老”者。


2、对女性的恐惧,其幼年是缺乏母爱的,母爱的缺乏、母亲的严厉使他从小就对来自女性的爱失去了信心;


3、与同性的竞争,如其幼年的父亲是严厉的、权威的,对孩子批评过凶,造成孩子在向父亲认同方面出现障碍,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象父亲一样强大(向竞争者认同),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有一个象父亲一样的强者来保护自己。


他认为:性是占有、是蹂躏,只有通过性才能获得“权力欲”的满足,才能控制别人,才能体现自我的强大;离开同性爱关系,自己就没有机会战胜同性、控制同性,显现自己的强大、克服自卑心理。


或许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“爱”,但总之,正是这些“爱”决定了他们的性指向。


四、“同性恋”是正常人的行为方式吗?


有以下问题值得让我们对同性恋进行思考:


1、少数即为病态?

2、同性爱者的性行为与人类繁衍的生殖目的相违背,故为病态?

3、同性爱者的性心理、性行为模式不“标准”?

4、同性爱者的心理活动的其它方面可能存在异常?

5、同性爱者是违反道德的疾病行为?

6、对同性爱进行疾病诊断是“中国特色”?


五、“同性恋”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?


1、同性恋者,除了性指向与异性恋者不同外,其它方面,如,记忆、智能、道德感等,没有显著性差异。


2、自我接纳者,心理健康状况较好,但是仍会因不被社会接纳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。


3、自我不接纳者,会出现焦虑、抑郁,乃至自杀行为。


资料:资料:青少年同性爱者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异性爱者。我国三次大样本调查发现,男男性接触者中9%-13%的人因此有过未遂的自杀行为,相当高比例的人有过强烈自杀念头。自然人群自杀成功率22.2/10万,28.7万人/年,自杀未遂是成功者的6倍,200万人/年 。


六、我国“同性恋”去病理化的转变


中国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(CCMD-3)对同性恋的定义:


(1)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;


(2)在正常生活条件下,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就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,包括思想、情感,及性爱行为;


(3)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,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,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。


2001年4月,中华精神科学会通过的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(第三版)》(CCMD-3),不再笼统地把同性恋认定为“精神障碍”(或称“心理变态”、“性变态”),仅在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或适应不良时才认定为精神障碍。


“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,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、焦虑,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,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。”


在很多人眼中,同性恋是禁忌之恋,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,这种边缘化的爱情,在主流社会认知中也艰难的存在着。但是随着社会态度的转变,让我们看到了被接受的希望,我们渐渐会知道,这一取向与道德无关,只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,而非内心扭曲。




本文由倾听者Mary提供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倾听者:Mary(果号:10646)

简介: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婚姻家庭咨询师。6年咨询工作经验,实战型心理治疗师,累计2000小时个案咨询。 运用技术:精神分析法、人本主义、森田疗法、完型治疗、情绪释放疗法等。 擅长领域,婚姻家庭咨询:恋爱、择偶、亲子教育;青少年心理问题:厌学、考试焦虑、厌食症;人际关系;个人心理问题:痛苦情绪,焦虑、抑郁、恐怖、强迫、疑病等;性心理咨询。

 

美文、电台征稿要求:
 
美文:
1.我们希望收到的是,格调阳光向上,充满文艺气息,充满正能量的文章;
2.作品可为原创未发表过的文章,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;如有抄袭,责任自负;
3.所有作品,一律采用电子word文档,并在文章下面标注作者姓名、投稿题材、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等。如决定采用,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您。

电台:
1.内容健康向上,三观端正即可;
2.电台开头需为:大家好,这里是松果电台,我是XXX;

3.电台标题以及简介采用电子word文档,并在文章下面标注作者姓名、投稿题材、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等。如决定采用,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您。

您一旦投稿,即视为将稿件、音频无偿授权松果倾诉使用。
投稿邮箱: hr@51songguo.com





发表评论

还剩140 评论
二维码

©2014-2016 广州智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0128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