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不原谅,一切随缘
元宵一过,年也算过完了。不管过年的时候我们有多少腻歪和依恋,我们始终要开始工作、过日子。开始工作,意味着我们要和更多的人接触。接触的人多,恩怨也就自然多了。有了恩怨,也就有了关于“原谅”的话题。
说起“原谅”,我会想起去年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。距离现在已经半年了。事情的缘由是孩子被同学挠伤了。这对孩子来说是件很受伤的事情。不仅仅是皮肤上的疼,更难受的是同学怎么能这样对他。
对于这件事情,作为家长除了多关心他,我没怎么表达观点和情绪。记得被抓的下午,孩子就念念碎的和我控诉同学的“恶劣行径”和自己的报复计划。我没反驳,只是听着和回应他的想法和感受。大概过了两个小时,孩子突然若有所思地说:“其实老师说他也是善良的,也许我该原谅他”。我以为他的怨恨在那个下午就结束了。然而几天后重提这件事情,他还是会很难受。虽然在这件事后的一段时间,他可以和那个同学说话,分享零食。但我明白他的内心还有很深的芥蒂。他会恐惧同学下次再出现暴力行为,也会气愤于同学当时的举动。这样的情绪差不多用了一个多月才消化。最后我和他分享了一种叫“怪兽”的动物,让他将对同学的情绪转移到了“怪兽”身上。其实我不确定自己这么做是否正确。只是为人母亲,不忍孩子被“愤恨”折腾的太幸苦。
这件事情给我以很大的感触。“原谅”其实并不容易。一个孩子没有复杂的情感,完成“原谅”都花费时光。更何况成年人。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容易原谅,其实不过是强迫自己将“愤恨”生吞下去。如同吃一份快餐,来不及细嚼,就已经全部吞落肚。甚至有些“愤恨”还来不及升腾,就被道德的准则给打压下来。然而我们的身体会记忆下“愤恨”,它比头脑更敏感。我们每时每刻经历的情感体验,它都刻录下来。很多体验还未存留在头脑中,我该叫这部分为“潜意识”吧。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或他人遇到特定的事情会特别容易动怒。
比如一位朋友,每逢外卖送晚了,就要暴怒。我们觉得有些匪夷所思,何必为一顿饭大动肝火。可是他那句“我是不能饿的”让我理解到了他的情绪。也许在小的时候,他有关于“饿着”特别不开心的事情。当年他并没有机会很好地释放出情绪,所以凝结成心结。所以每次遇到相似的事情,他的身体会自动表达出情绪。而唯有他某天解开了最初的心结,他才不会再为这类事情大动肝火。
所以“原谅”这件事情不是想开点就能了事的。倘若心里有计较的事情,就要让内心的感受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。不是哭天喊地,而是允许内心的话如实地说出来,不带道德批判。只有充分理解内心的感受,才能填补内心的述求。“原谅”这个仪式才真正完成。比如我孩子迟迟难以完成“原谅”,深层次是担心自己再受攻击。当他理解到别人的冒犯因何而来,自己又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候,他也就完成了“原谅”。
难以原谅,并非小气,而是一些心结未能化解。有些事情,我们容易原谅,只是我们在这些事情没什么心结。比如一个在公车上踩了你一脚的人,一个打错电话的人。你不计较这些事情,只不过你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了。而有些事情的发生,能让我们记忆很久。如果是家仇国恨,那就不是一辈子可以原谅的了。这种仇恨需要好多代才能化解。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民族仇恨,不如欧洲原谅德国来得容易。不单单是对方的态度那么简单,而是有深层次情感需要的。有时候仇恨是防御羞辱和恐惧的简单方式。
在我看来,一个人倘若能在任何事上都轻易原谅。那他修为不是人,而是佛。因为刻骨的伤恨能原谅,他已经洞悉了人世一切。换句话说,他即理解了自己前世今生的因缘,也看穿了对方的起心动念。既然是普通人,我们就别强求自己超脱大度。这不过是自欺欺人。“原谅”还是随缘。等待合适的机缘去完成原谅吧。
本文由倾听者清清原创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美文、电台征稿要求:
美文:
1.我们希望收到的是,格调阳光向上,充满文艺气息,充满正能量的文章;
2.作品可为原创未发表过的文章,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;如有抄袭,责任自负;
3.所有作品,一律采用电子word文档,并在文章下面标注作者姓名、投稿题材、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等。如决定采用,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您。
电台:
1.内容健康向上,三观端正即可;
2.电台开头需为:大家好,这里是松果电台,我是XXX;
3.电台标题以及简介采用电子word文档,并在文章下面标注作者姓名、投稿题材、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等。如决定采用,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您。
您一旦投稿,即视为将稿件、音频无偿授权松果倾诉使用。
投稿邮箱: hr@51songgu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