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些人会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?
根据现代认知治疗的理论模型,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都和他/她的认知模式有关。认知分为不同的层级,由里及外分别是核心信念(图式)、条件化信念,以及自动化思维,几个层级的认知可能分别有如下特点:
1,核心信念:我是不好的/没吸引力的/不够优秀的/不值得爱的。这是很早就已经成型的心理结构,目前的理论倾向于认为跟幼年的成长环境有关;
2,条件化信念:别人一旦看穿我的本质,就会讨厌我,所以我必须小心掩盖这一点。这样的想法虽然不见得能清楚觉察到,但它就是一组时刻埋藏在心里的教条或规则,它天经地义,很少会被质疑。遇到具体的情境或者事件之后,它就会触发自动化思维。这就好像一个人总在心里怀疑自己的身体不好,那么一旦有了风吹草动,比如心脏跳得快了一点,他就会立刻冒出「心脏病?」这样的念头,而不会想到「咖啡喝多了」。在社交当中,触发「必须小心掩盖,不能让别人看穿我」这种教条的雷区,不要太多了。——离别人越近,被别人看到的时候越多,就越有可能触雷。由此又会有一条延伸规则(有的学者会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层级):不能离别人太近。但是免不了又有近距离接触别人的场合或是需求,自动化思维就被触发了。
3,自动化思维:太近了,又没表现好,完了,他们会讨厌我的吧。自动化思维会引发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。表现出来就是你会挫败、惊慌、自责。
虽然在心理咨询当中,也会有很多具体的手法,但是纸上谈兵的话,也只能老生常谈地说:接纳自己。很多答案也已经提到了这一点,但是——这句话其实是很讽刺的:明明就是因为不接纳自己,才来提问的。那么,让我「接纳自己」,岂不就是在说,那个「不接纳自己」的我,错了,要改正?甚至于,有病,要治疗?
说服我,让我把自己的社交方式看成「错误」或「有病」的,这会有助于「接纳自己」吗?
所以说有很多不近人情的心理学者,他们习惯于指出问题,而不是解决问题。比如他们对低自尊的人说:你自尊太低,这有问题。他们可以找出一百条证据来证明为什么这样有问题。
但证明自己「有问题」,岂不正是低自尊的人惯常使用的模式么?
人类有多种多样的痛苦。在我的经验中,最难以忍受的痛苦莫过于:无法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。
明明想做,却做不到;明明想亲近,却离得更远。——如果硬要贴标签的话,也可以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。但这种标签并没有太大的意义,不如,接纳这样「不健康」的自己吧。
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,这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方式,虽然痛苦,有时也会有独特的效果。
这种社交方式的核心,在于不接纳自己,认为自己不够好。既然我不接纳自己,那么,我也不接纳这种由「不接纳」而引发的紧张、退缩、敏感。我会想:「不接纳」真是太糟糕了。
或者更准确地说,「我」真是太糟糕了。
我畏缩不前的样子被人看到了,完了,真的很差劲。
这样的我只会让人讨厌吧?别人会觉得我很奇怪。
又失去了一次机会……我真的没办法离人太近啊。
……
咦?前面讨论过的自动化思维又一次被触发了。
所以这种所谓的「矫正性」的接纳,不但对人没有帮助,反而会让人重新陷入旧模式当中。
那么,试着换一种方式,接纳这个「不接纳自己」的时刻,如何呢?
不妨就大方地承认吧:我就是这么紧张,就不自信,就怕被人讨厌,看看结果会怎么样。如果有人因此而讨厌这样的自己,那也没办法,大大方方地讨厌就好。因为我就是这样啊。
这并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。我对这件事并非没有感受。我很痛苦,也很羞耻。
那么,就痛苦和羞耻着好了。有这些感受的也是我啊,我就是这样啊。
当然,我也不想这样,我想变得更强……
那么,就保留「我也不想这样」的想法好了。有这种想法的也是我啊,我就是这样啊。
停下来,停在现在。让所有的情绪感受、想法,所有的自相矛盾,自我否定,都保留在现在。把这一刻的状态完整地呈现出来,完整地,连同对它的质疑也包含其中。
然后,接纳它,接纳这一大团乱七八糟的东西,就是此刻的我。
这样就会好起来吗?——不敢保证。
只能根据经验来说,如果真能停下来,全然接纳一个「不接纳自己」的时刻,不做更多挣扎,改变的空间会变得很大。参考开始的理论模型,你会发现这个改变甚至是根本层面上的。
这样说也许会给人期待,期待的同时一定会产生新的质疑。记住,也要接纳这份质疑。
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美文、电台征稿要求:
美文:
1.我们希望收到的是,格调阳光向上,充满文艺气息,充满正能量的文章;
2.作品可为原创未发表过的文章,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;如有抄袭,责任自负;
3.所有作品,一律采用电子word文档,并在文章下面标注作者姓名、投稿题材、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等。如决定采用,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您。
电台:
1.内容健康向上,三观端正即可;
2.电台开头需为:大家好,这里是松果电台,我是XXX;
3.电台标题以及简介采用电子word文档,并在文章下面标注作者姓名、投稿题材、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等。如决定采用,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您。
您一旦投稿,即视为将稿件、音频无偿授权松果倾诉使用。
投稿邮箱:tg@51songgu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