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哎呀!要是我不管孩子,她一定会成为loser ”
▶️ 如果不是你爸爸当初那么严苛,你会这么出色么?写的文字会这么多人看么?
▶️ 那些个矫情的,那些个考了第一的,如果不是你父母对你严厉,你还有机会在这里矫情的留言?恐怕现在只能做苦力吧!让你自己过随心所欲的童年,长大后你不一定比你现在幸福!
▶️ 爸妈最怕自己懈怠管教,给不了孩子一个可以“成功后、反过来抱怨被爹妈管的太苦的童年”的机会。所以成功的知足吧,不成功的更别怪你爹妈管的严。不做父母永远不知父母心。
▶️ 又有什么办法?这是大环境影响的!看到别人都在努力,难道就能轻松的让孩子无所顾忌的玩吗?就因为自己平庸,才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平庸下去!
总之,说来说去,绕不出这三点:
魔鬼教育肯定能成功,反之一事无成。
爱孩子、尊重孩子等于放羊式管理。
宽是害,严是爱。
可达鸭眉头一皱,发现事情并不简单!
人生的选择千万种,做不了董卿,就会成为loser?
我实在不知道这是个什么逻辑。
但是不得不说,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。
你需要清楚:
魔鬼教育一定成功吗?
当然不!这才是真正的“小概率事件”!
在父母棍棒下长大的,没有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的孩子多了去了,更可怕的是,他们终日活在郁郁寡欢中。
对于有天赋的孩子,不用“魔鬼教育”也能成就他;
对于没有天赋的孩子,“魔鬼教育”有时就是逼死他!
幸福教育等于放任不管或者惯孩子吗?
开玩笑!
有个评论很有代表性:
欧洲长期可见打扮颓废,牵着几条大狗无所事事的男孩,估计就是作者笔下的一片快乐氛围长大的。
比起他们,我们更需要董卿式的自信与笑容。
她的意思,我懂。
但这离我说的“幸福教育”差了十万八千里好吗!
不止欧洲,中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,甚至更多。
你天天在家玩游戏打麻将,让孩子在一边有样学样,还指望他成材,你咋不去买彩票呢?
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?如何解读 “没有敌意的坚决,不含诱惑的深情”?
这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Kohut的一句名言,也是我认为的关于父母之爱最好的答案。
明确规则
one
什么可以,什么不可以,不行就是不行。
但请记住:只要对孩子说“不”就可以了。
不要使用带有“侮辱、恐吓”的句子,更不要拿“爱的撤回”做威胁:
你知不知道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?你让我太失望!
我不爱你了,现在讨厌你!
你再这样,就不要回家!
若单纯一个“不”对他无效,只能说明,你没有给自己树立足够的威信。
要让你的孩子懂得,你说每一句话都是认真的。
举个例子,春节我和一个朋友去商场吃饭,她三岁的儿子正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,一直在爬上爬下,一秒钟也不肯停,朋友很无奈,恐吓孩子说:你再这样就别吃饭了,上门口站着!
可很显然,出于安全考虑,她根本做不到。孩子早已看穿了一切,于是,这样的警告如此苍白无力。
我的另一个朋友在这方面就做得好一些。
她的儿子恰好也是三岁,像许多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,拒绝安全座椅,一秒也不肯坐在上面。
朋友每次开车出门,只要孩子不肯坐在安全座椅上,她就把车停在路边,安安静静等孩子坐回去再开车。
反复了很多次后,孩子终于接受了座椅。
惩罚要有度
two
这个度,因人而异。
一定要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,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即可,比如罚:宝宝把拆掉的玩具自己再安装回去。
实验表明,轻罚往往比重罚更加有效。
让孩子懂得对错,而不是惧怕因为对错产生的后果。
这两者的差别在于: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懂得尊重规则,而后者会想方设法逃避惩罚,在自以为无人监控的地方肆意践踏规则。
培养孩子的兴趣,而非对奖励的渴望
three
请表扬他的努力,而不是成绩。
如果你想让他热爱学习,请给他创造出好的学习环境,培养他对知识本身的兴趣。
不要拿“你考100分我就给你买……”来诱惑孩子,让他们觉得,只有成绩优秀时才会被爸爸妈妈爱。
只要付出了足够的努力,多少成绩都不应该是重点。
学会放手
four
不要事无巨细都替孩子安排,尊重自己的孩子,让他们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。
如果你的孩子缺乏自信,其实真相是:你给他的“建议”多过了“鼓励”。
请鼓励孩子更好地成为“他自己”,而不是未完成的“你”。
众所周知,梁启超家诞生了“一门三院士,个个皆才俊”的教育奇迹。
当年,他的儿子梁思庄在面临专业选择的犹疑不决,梁启超建议他选择生物,可是在得知儿子对生物全无兴趣后,他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信:
庄庄:
凡学问,最好是因自己“性之所近”。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,所以赶紧寄这封信。
最终,儿子选择了图书馆学,成为了一名图书馆专家。
教育本身并没有定法,但是有前提,就是:
让孩子在成长中,时刻感受到“爱”,而不是“恐惧”。
有人问我:
董卿爸爸让董卿背唐诗宋词,打工磨练意志,有什么不对?
不是“背唐诗”或者“打工”有问题,而是你逼他们背诗打工的方式有问题!
当你用“不背好唐诗就不准吃饭”做威胁时,你给孩子带来的“恐慌”,已经远远超越了诗词本身所能带来的“快乐”。
真正幸福的教育环境下,培养不出失败的孩子。
Kohut认为,父母依照想像中“婴儿的自我”来对待婴儿,这种亲子间的关系,酿就了婴儿的自我概念。
如果早年的环境利于自我的形成,孩子就能形成稳定、真实的自我 —— 具有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—— 能认同他人而无需畏惧被同化,具有独立的性格而又懂得依靠他人,严肃而不矜持,勇敢而兼备同情。他们更自信,更有创造力,领导力。
一个人是否幸福充盈,从她的文字里就能够看出来。
同样是女作家,在爱中长大的冰心文风清丽淡雅,远没有张爱玲那种剑拔弩张以及对人性敏锐深刻的洞察。文学造诣上,后者也许更高,可是为人父母,你愿意子女成为哪个?
每个孩子都有天真、可爱、乖巧、懂事,让你怎么亲都亲不够,怎么爱都爱不完的时刻。
这个时候,爱自己的孩子一点都不难。
可是每个孩子也都有化身小恶魔,嚎啕大哭、撒泼打滚,让你头痛欲裂,甚至觉得神憎鬼厌的时刻。
这个时候,你能否依然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对这个弱小的生命发脾气,对自己说:“我仍深爱我的孩子”,并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的流动?
说白了,一切“魔鬼教育”的本质都是自私。
我有个远房亲戚,望子成龙的典型,对自己五岁的孩子比董卿爸爸还严苛一百倍。
小男孩稍有不听话,抬手就打。又要学识字、又要学画画,搞得小孩整天耷拉着脑袋。
前一阵,这个孩子高烧不退,一度被怀疑得了白血病。
亲戚急疯了,整天以泪洗面,短短几天瘦了十几斤,差点都准备卖房子来北京给孩子看病。
他说,别说是房子,拿我换儿子,也愿意。
万幸,孩子不是白血病,后来慢慢的好了起来,一家人经历了大悲大喜,好像劫后余生。
我对他说,顺便也把这句话送给天下所有号称“爱子如命”却不懂如何去爱的父母:
你连命都能给孩子,为什么不能多给他点耐心?